那些祖祖辈辈都在油田里滚打的油服世家宁愿吃着索然寡味的大锅饭也不愿意走出油田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双方在会谈中表示,中国海油与壳牌集团是多年的合作伙伴,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中国海油总公司总地质师朱伟林、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海博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此外,双方同意在加拿大油砂、液化天然气等业务领域寻求机会,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共同实现更大发展美国能源情报署署长亚当谢明斯基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中国和印度的繁荣发展是全球能源需求前景的一个主要因素。据EIA估计,世界能源需求到2040年将从524万亿英热单位增加到820万亿英热单位。据Rigzone网站7月25日华盛顿报道,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5日在其2013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在发展中世界需求增长的驱动下,世界能源消费在未来的30年内将增加56%。他说,这两个国家将占到2040年前世界能源使用总增加量的一半,这将对世界能源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2040年前,中国的能源使用量将超过美国一倍在2040年前,中国的能源使用量将超过美国一倍。为什么西方说中国是非洲新殖民主义?因为中国在合作中过于看重能源资源,认为拿了资源只需付钱就行了。
据了解,该管道每输送一吨原油,缅方就会有1美元收益。进入投资国之后,道达尔即使用风险管理工具,首要的就是合作伙伴风险管理项目。但若上游资源无法足量与可控,管道便会部分闲置,输送成本将远高于前期按基准收益率核出的管输费,导致项目亏损。按照设想,利用缅甸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村为基础开发小水电,乡村基础用电、乡村加工业及农业机械用电问题会迎刃而解。
譬如,在缅甸遭遇过同样阻力的,还有国际石油巨头法国道达尔的项目,该项目是从缅甸仰光南部海域修一条天然气管道到泰国。但有学者估算,加上在缅甸和云南兴建相关设施、维护等费用后,项目总成本或将高达50亿美元。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面临着同样的苦恼。《财经》记者去年实地考察缅甸时,皎漂市发电站管理委员会的KoBala曾介绍称,当地每天公共供电8小时,从早5点30分到早8点30分,以及晚6点到晚11点。2007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否决了一项不利于缅甸的决议,中国由此获得了绿色通行证,从撤出的西方公司手中接过了莱比塘铜矿等大型项目。按国家主管部门规定,将在8%的基准收益率基础上核定项目管输费。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于今年5月24日访问了缅甸。这意味着中缅油气管道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有三分之二必须依靠进口LNG(液化天然气)。其中,对中缅石油管道的经济可行性,采取了一种依靠运输距离的远近来衡量运输成本的简单方法,即将原油从中东和非洲运输到缅甸实兑港,与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广东茂名相比,可节约1200海里-1800海里。但是,这种局面能否稳固、长久?《人民日报》曾为此刊文,称中国希望看到缅甸政局稳定,社会进步,对缅甸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加强接触持欢迎态度,并不担心中国在缅甸外部环境改善后受到排挤。
今年5月10日,中缅油气管道一项目负责人在仰光表示,中石油及相关公司已累计向缅甸投入了近2000万美元,援建了43所学校、2所幼儿园、3所医院、21所医疗站及马德岛水库和若开邦输电线路。更有中国军事专家大胆假设,国外敌对势力只需在关键时刻假扮海盗袭击中国油轮,就可以令油轮保险急剧上升,从而对油运和到岸时间产生极大影响。
这一项目也曾受到了当地村民和NGO组织的攻击。在气价方面,如果按亚太市场的JCC价格(日本进口原油综合价格)从中东购买LNG,再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天然气价在国内销售,巨额亏本就是必然。
为此,日本免除了缅甸500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且在该国大手笔投资出资140亿日元帮助解决仰光糟糕的电力供应问题,并将为缅甸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再投资200亿日元。既然已经投资,工程也已上马,对现在在缅的中国企业来说,能做的只是类似于亡羊补牢的冲突危机管理。当时我们研究过,一个村子可能5万美元就够了,但就是没钱。这些人多次聚在该管道的起点缅甸西海岸的皎漂市和马德岛,反对该项目。中国要想真正摆脱这一依赖,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以提高自己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影响力。在项目可研和尽职调查上的粗线条,是一些央企的通病,中缅石油管道项目似乎也未逃脱这一窠臼。
中俄、中亚和中哈管道项目,均是从资源国直接引进管道,基本属于资源国-过境国(中亚)-消费国的标准跨国管道模式,只要双方都遵照协议,资源就有稳定保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道达尔还会不断进行评估,以确保项目确能让当地人受益和满意。
因不具备可控、足量的上游资源,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将很难满负荷运转。尽管项目尚未受到来自缅方官方的阻力,但密松水电站和莱比塘铜矿两大项目的前车之鉴,还是令许多人心存忧虑。
与两大国有石油公司西南争夺战同时进行的,还有云南和重庆地方政府抢建石化基地、争夺油气资源的博弈。对中石油而言,更棘手的并不在此该跨国项目,至今仍没有可控和足量的上游资源保障。
正式投运后,该油气管道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石油手虽伸向缅甸,但眼睛却盯在西南地区,企图依靠中缅石油管道及下游配套的炼化厂来布局大西南,与老对手中石化集团争夺地盘。在缅中国企业需要在政治风险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学会如何协调民众、政府、反政府武装等各方利益,大幅加强直接针对民间的战略性社会投资和民间公关,以更加开放的政治和商业心态,扩大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在该项目外购资源(中东、非洲)-过境国(缅甸)-消费国的模式中,缅甸主要扮演过境国角色。
中石油的算盘作为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在执行国家战略和追求项目经济效益之间面临尴尬。剩下的49.1%,归缅甸能源部下辖的国有企业缅甸石油与天然气公司所有。
工程所过之处,尘土飞扬,路边学校的孩子们咳嗽不已。但对一个跨境商业项目而言,强调战略意义,并不等同于可无视商业逻辑。
安倍称,缅甸既能以低廉的价格组装产品,又能为重振日本经济提供新市场。随后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建议,中缅石油管道应早日开工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新兴石油炼化基地,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及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中缅管道项目上,中石油并非不重视对缅甸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助推,用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巨额真金白银,也是实实在在付出。中石油一专家担心,缅甸政局的未来走势将对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造成影响,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收。但是,管输成本的多少,和管径、压力以及输送量有直接关系。中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介绍称,国际石油公司的冲突评估细致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地方的示威活动频率是多少,堵路的频率是多少,冲突中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冲突历史和现状及其与投资项目之间的交互影响等,他们都会有一个投资前的系统评估考量与经营中的实时监控应对,这是比较科学的。
在缅甸征地时,中石油也遇到类似麻烦。蒋称,缅甸就是最好的例子。
保障能源安全、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是中国对此投入巨资的战略初衷。马六甲困局中国约有五分之四的进口原油必须途经马六甲海峡,该海域猖獗的海盗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让中国决策层担忧不已,直接催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上,中石油集团既身为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又同时在海内外上市,在执行国家战略和维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其管理层面临两难。
自缅甸政治转型以来,中资企业在缅屡屡受挫,三大千亿工程中的密松电站项目和莱比塘铜矿项目接连受到影响。有资料称,缅甸天然气储量丰富,居世界第10位,但开发程度较低。